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IM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浅谈健身领域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健身房场景

2024-03-30 00:07:0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浅谈健身领域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健身房场景自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大力支持。在46号文件发布后,国家再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意味着,自2014年开始,体育产业现已上升到顶层国家战略层面。

  在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运动理念的不断接触。大部分人群积极投身于各项运动健身项目中。根据2014年国家最新全民健身状况调查公报数据,相比2007年,整体全动健身的人群比例增长近8个百分点。尤其是20-40岁人群,锻炼人群比例翻了一番。20-40岁人群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具有旺盛的娱乐和消费需求,相对而言,C端消费价值更高。

  同时,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微信微博渠道的社交分享功能,娱乐明星带动下,马甲线成为全民话题,频上热搜榜,全民晒马甲线腰成为潮流。

  在全民健身的时代里,各种体育服务业类企业,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体育产业的版图上。相比于其他传统类体育公司,健身领域例如传统健身房,互联网健身房等服务型企业更为风靡IM体育官方app

  近几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形体美需求爆发,男性要减肥增肌、女性要减肥塑形。马甲线频上热搜榜,普通民众开始注重对健康健美个人形象的塑造。根据某咨询机构调研数据显示,50%的运动健身用户经常去健身房锻炼,10.4%的用户每天都会健身,44.7%的用户每周健身2-6次,32.6%的用户每周会健身一次,这意味着,近9成的健身用户每周都会健身。同时,健身俱乐部在大部分人群的日常生活中正逐步演变为一个固定场景。

  相比于西方国家,作为健身文化起步较晚的中国而言,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今天,对于健身领域的发展无疑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作为传统健身行业最终服务形式表达的实体服务场所——健身房而言,过快的扩张,从某种角度来看,并不利于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不防使用PEST分析模型,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四方面来看待如今健身行业尤其健身房企业所面临的市场。

  从政策向导(politics)和经济(economy)导向方面而言,国家近期颁布的46号文件,及全民健身条例明确了鼓励机构和用人单位举办健身活动,积极承担引导员工,学生,人民的全民健身责任。对于政策向导,积极,主动,给予空间发展是国家对于全民健身方面的态度。对于企业而言,有利的政策导向,积极的政策支持是优秀项目和公司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但是,正因为政策的导向,创业者,投资人,都想在新兴的健身行业分一杯羹,大量的健身项目出现,又大量的消亡,行业的震荡期爆炸性的来临,对于行业而言是必经的一段时期,但基于国情和人民素质而言,大量的失败案例涌现无疑对于新兴行业而言无太多益处可言,使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不请自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导,自2008年后到2014年,投资在体育市场的比例逐年上升,在2014年后出现下降趋势,这说明,目前的中国体育市场已慢慢度过了跟风的时代,投资人的谨慎是行业内优质资源出现的第一道大关。对于体育行业的分支——健身领域亦是如此并逐步自成体系。

  从社会(society)导向而言,中国的健身文化远不及同时期美国的健身普及程度,这当然和国情和自身文化密不可分。针对于文化背景,中国作为典型的东方国家,大众对于健身文化的普及和审美起到了相对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出现关于“肌肉”,“健身”类关键词的采访中,受访者大都表示并不喜欢欧美人那种大块的肌肉类型,而且目前仍有大部分人不管男女都会把想象中的肌肉男和健身同步在一起,感觉只要进了健身房练一练就会成为肌肉男女的人群也不在少数,这不免对于健身的普及也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对于技术((technology)导向而言,健身房归根结底只是提供人们健身的场所,其优良的服务意识是目前大部分健身房所不具备的。健身房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专业意识和服务意识。

  健身房的管理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管理,管理层如果只是把普通公司的管理制度生搬硬套,这不仅起不到管理作用,反而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目前的健身房大多以大众健身房为主,价格平民化,器材多样化,满足大众健身需求。然而更多的管理层为了降低成本购买的器械并没有采购大众需求的器材,例如使用时的不便,器械经常出现故障等都会直接影响会员的消费心情,同时对于维修,部分健身房本着能用就不修的原则或者让不专业的健身教练修理也给健身体验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从专业的健身知识储备方面,绝大部分健身房的健身教练都是从专业体育院校或者相关培训机构毕业持证上岗的,但在社会曝光中仍会出现教练练伤学员,教练教课前后不一致,临时制定上课内容等极不专业的问题出现,这不仅对于学员不负责,而且长此以往,对于健身新手而言,会潜意识的让他们认为这些不专业的现象是无所谓的甚至是正确的做法,这无疑是对于健身文化,理念的传播造成了致命性的伤害。

  从服务意识的角度而言,如今,随着互联网+热潮势不可当的袭来,健身领域也玩起了互联网模式,针对于健身房场景,共享健身仓,迷你健身房,互联网健身房,正在冲击着原本并不成熟的中国传统健身组织。传统健身是在中国刚刚兴起的健身模式也是互联网健身或健身产品服务对象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如果传统健身房的服务意识还不足以驱动人们健身消费甚至阻碍了健身人群的热情,试问其他衍生品服务是否也会在使用上大打折扣甚至说存在的意义何在?

  在目前看来,部分健身房以客户为本的服务意识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在东城区某重装后新开业的健身房中出现了如下现象:

  新店开业,在会员使用器械前,器械已出现部分功能障碍。在会员使用后器械出现了损坏,健身房教练在单单看到此现象后,当面使用强势的口吻告诉会员以后不可以以这种方式再使用该器械,随后出现争执并吸引了大部分健身教练前来围观,并有一位健身教练在不完全了解情况下当面指责会员的行为太过自私毁坏公物导致其他会员无法使用,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给予指导而且并不问会员训练目的同时肆意让会员用其他器械代替训练。全过程中健身教练也出现了集体扎堆的现象。

  1.在会员来到健身房消费过程中,首先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教练在附近告诉会员在做的运动是否合理以及给予正确提醒;

  4.再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器械使用故障问题本身是属于健身房,器械使用中损坏本应该是健身房主动承担而主管人员将责任一味强加在会员身上并认为会员行为不顾及他人利益;

  5.在正确动作的前提下,每一个动作都有训练者使用的目的和明确的锻炼目标肌群,专业的健身教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肆意要求会员更换其他器械或者训练方式有悖于最基本的专业理念,从服务态度上让会员原本制定好的训练计划因为健身房的原因而强硬更换,严重打击会员锻炼积极性和训练态度。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健身机构明白自身职责的同时也明白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如果健身房管理层还把冰冷的商业模式,器械,销售作为首要前提,也许对于企业的发展短期内有利。但是在健身领域一个好的组织,其社会责任和理念的传播更是吸引人的重要部分。希望中国越来越多健身企业不再只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将体育,健身精神落到实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href=""

搜索